新安江畔那个老地方——渔梁古镇

渔梁古镇,位于安徽歙县。它因渔梁坝而闻名,渔梁坝在历史上有着于都江堰同样的水利作用和科技意义。在古代,渔梁古镇也是古徽州重镇之一。徽商,当年就是从这里,走上了历史的舞台,为中国的古代商业发挥着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渔梁古镇内只有一条东西向主街,其实就是铺着石板路的小巷,当地人却称之为渔梁街,一色的木排店面,一色石板鹅卵石路面,使商业街极富特色。

渔梁古镇

渔梁街

说起石板鹅卵石路面大有讲究,先将一条条整快大石板平行铺在路两边,作为路基用,两石板之间用大小相当的鹅卵石排列整齐,紧密挤压,这样的路面既无雨天泥泞之苦,又无雪天打滑之忧,是商人、脚夫、苦力的理想道路。繁荣的商业街和宁静的巷弄,构成了渔梁小镇内部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,是不可多见的徽州古商业街。

看!这里就是古徽商发源地,徽商们正是从这里带着山货登舟起航,顺流而下,经新安,入钱塘,直达杭州,挺进上海,走向全国,走向世界,成就了“无徽不成镇”商界神话,并雄霸明清商界三百多年,至今仍有早期商业的气息,保持着古代街衢、水埠和码头的风貌。从深巷两旁的林立的米行、店铺、祠堂可以看出,这里曾经繁华是明清经济信息和物流的聚散地。

渔梁街默默地躺在古镇中,当时为了防止搬运工滑脚而铺设的鹅卵石路随着小街蜿蜒千米。没有人知道它们在这里安放了多久,只是两旁泰源盐栈、元和堂道地药材的门额仍依稀可辨,它们还在数着来往的脚步,编织着古镇幽远的岁月,诉说着徽商昔日的繁华。

巴慰祖故居

渔梁街中段有一座水磨砖雕门楼、黑漆大门的高宅大院,这便是巴慰祖故居博物馆。巴慰祖是乾隆年间声名显赫的篆刻大师。他年少时就喜欢刻印,对钟鼎款识、秦汉石刻等“务穷其学,努力钻研”。其印作构思精巧、典雅工稳,有流畅挺秀、工致细润的美感。除了精篆刻,巴慰祖还善书画、工诗词,被世人誉为诗、书、画、印“四绝”。

巴慰祖故居在古镇小街上,坐北朝南,二层三进,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。高大敞亮的客厅四周挂满字画,玻璃柜中陈列着各式名家印章,小小阁楼因为众多的宝物而光芒四射。巴氏第十三代直系后裔巴雨为了不让历经300年风雨的老宅破败不堪,1998年他和同是徽人的夫人胡丽萍一起投巨资修葺古屋、扩大展厅和充实展览精品,并成立安徽省首家民办博物馆——巴慰祖故居博物馆。

修葺古屋时,建筑师傅曾挖到一块石碑,巴雨顺着石碑上文字的记载居然找到一罐价值数百万的巴慰祖印章。据说坛子是巴慰祖孙子辈埋下的,后面几代人都没见过,这些印章大大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。

逛完了渔梁街,窄窄的青石板路通往江边,拾级而下,便可下到渔梁坝。

渔梁坝

渔梁坝始建于隋末唐初,比四川都江堰要晚七八百年,但是它的作用和影响应与都江堰一样名垂青史。在古徽州人的心目中,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。这一是因为此坝可泄洪防旱;二是因为它能截流行船;三是因为它美化环境。所以他们心连石坝,魂绕渔梁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废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。

歙县古建专家程极悦著文称:“渔梁坝坝长143米,断面为不等腰梯形,顶宽6米,底宽27米,高约5米。坝身石砌,面层铺着花岗岩条石……水石相激,长年累月表面竟被冲刷出道道凹槽,犹如刻在千岁老人额头的皱纹,向人们诉说着渔梁坝的历史沧桑。”诚如斯言,历史上,渔梁坝经历了数不尽的风雨,从唐至清,毁了再建,建了再毁,大大小小不知修建过多少次。

如今,渔梁坝还延续着旧时的风景,坝上女人洗衣的棒槌声伴随嬉闹声,孩子们的欢笑声,耕牛的哞哞声,交织成一首和谐的生活交响曲。江面上不时有渔人摇着驻足鱼鹰的小舢板,穿梭捕鱼。鱼鹰不时腾空而起,从空中俯冲入江,衔起一条条鱼来,吐入船舱。

问政山

歙县志记载:歙县古城东面有座如靠背似的大山,山峰连绵起伏,层峦叠嶂,翔鸾舞凤,宛若一道天然屏障,风景很是秀丽。登上问政山,首先竹林的景致就让人陶醉了。放眼望去,满山郁郁葱葱的竹子连绵不断。走进竹林,只见一棵棵竹子挺拔修长,亭亭玉立,枝条斜逸,让人体会到那种宁静致远的境界。

这座山有一个文绉绉的名字叫做问政山。当年,知府汪公上任后,多次问政于山野村民,体察民情,问政山因而得名。

现代化的春风吹进了渔梁古镇,迟暮美人又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,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渔梁,去瞻仰徽商叱咤商场的出发之地,领略悠悠古镇宁静悠远的风情。

渔梁,正以她故有的旋律,摇曳着迷人的风情,从桨声水影里走来……

发布者:saigege,本文摘自网络,如涉及版权请告知,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、交流之目的。

(0)
saigegesaigege
上一篇 2020年7月21日 10:21
下一篇 2020年9月17日 15:06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